就在上一周,三場盛會在廣東接連舉行,且都與數字經濟、互聯網、制造業關系密切。
11月25日,2020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在深圳舉行;11月26日,2020世界5G大會在廣州開幕;同日舉辦的2020廣東省制造業發展年會暨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峰會上,發布了《2020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
就在11月28日,省政府網站對外發布的《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提出,通過3年左右的探索實踐,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
廣東已經是全球最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在電子信息產業等領域舉足輕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東在制造業和數字經濟領域還將做出哪些探索?
浪潮的方向
讓數字與機器互聯共生
三場大會上專家和企業家不約而同都提到了關于廣東新制造的一些新名詞。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說,“數字孿生”是在5G等技術發展之后的又一應用,將是新一代智能制造最重要的特點之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順茂說,5G+AI打造的工業互聯智能體,可以讓工業企業實現真正互聯,實現新制造;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王曉剛說,5G將開啟人機協同,重構全球科技領域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一句話概括,通過數字、互聯網,在制造和使用機器方面,我們正在變得更加“隨心所欲”。
然而,人與物、物與物、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仍常常處于互不知曉的狀態,由此易造成供需信息不透明、生產效率提升遭遇瓶頸、生產成本特別是新產品研發成本不斷攀升等問題。5G、工業互聯網也許是打破這一天花板的利器。
灣區的優勢
產業升級帶來海量需求
從單個產業看,自蓬勃興起到逐步成熟進入穩定發展,是客觀規律。但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個現象越來越引人關注:很多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再次煥發新機。
2020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非???,過去3年增長了1.6倍。
這正源于廣東在制造端的強大實力:2020廣東省制造業發展年會上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營業收入合計達5.02萬億元。如此大規模的產業升級,為工業互聯網、數字技術帶來海量需求。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認為,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制造定位一定要在C端首先突破,打造一批知名的品牌,“完整的供應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新興市場的崛起也為此提供了更多機會”。
“看全世界的新興產業應用場景,很多時候你就看粵港澳大灣區?!睆V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明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說,以他20多年的從業經驗看,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將制造與應用緊密“鎖”在一起。
廣東創新和產業升級的路在何方?就在大灣區蓬勃的市場需求里。
產業的躍升
順應趨勢加強自主創新
從產業經濟發展的周期看,往往會經歷這樣的過程:科學發現或重大領域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少數創新創業者推動實現產業化,龍頭企業先后加入,逐漸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創新發展。
三場行業盛會顯示,5G、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廣東制造企業的“標配”。
以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為例,其主題是“數字賦能、集群轉型”,關注的是產業集群如何數字化轉型。
作為制造強省,廣東率先出臺政策推進企業“上云上平臺”,累計推動超過1.5萬家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
省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前10月廣東經濟數據也體現了這一點:今年1—10月,廣東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9%,其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36.4%,增幅提高4.7個百分點。
加強自主創新已經是廣東企業謀發展的“必修課”:2020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中有研發投入的企業為485家,占比97%,比2019年增加30.2個百分點。
《2020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也顯示,廣東制造業500強企業的創新研發投入增加,持續驅動著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從研發投入強度(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來看,3%以上累計企業數占比77%,比2019年增加24.2個百分點。
在廣東,企業在創新賽道上快速奔跑,軟硬創新環境也在不斷夯實。
在新基建領域,廣東領先全國:截至10月底,廣東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過11萬個,5G用戶近2700萬戶,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在政策方面,廣東更是動作不斷。今年9月底以來,廣東先后出臺《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以及2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的行動計劃,剛剛發布的《廣東省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方案》提出建設數字經濟新型基礎設施全國標桿等六大重點任務……這些都為廣東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提供了更優環境。(記者 王彪 彭琳 李鳳祥)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